近日,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王佐勋带领团队刚刚完成一件大事。团队与潍坊东方钢管厂合作的“新型钢板生态清洁及合金镀层防腐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入选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山东工商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鼓励专家教授既在学校里教书育人,又进入企业进行科研转化,致力于打造一批活跃在高校课堂和企业车间的“两栖教授”。
山东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郭建国说:“近年来,我们坚持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理念。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学校与产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动能。”
围绕产业链做文章
在泰山啤酒厂的车间内,一条智能装卸流水线正在搬运成桶的啤酒,并将其码垛。机械臂一次能搬运8个桶,还具备自动识别车体、匹配物料的功能。
这条智能装卸流水线由安丘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制造,智能装卸的核心算法则来自王佐勋及其团队。安丘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明表示:“在王佐勋教授团队的算法支持下,我们研发的智能装卸设备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亿元。”
山东工商学院地处烟台。这座城市是北方首个也是唯一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的地级市,推出了16条重点产业链。如何围绕这些产业链做文章,成了山东工商学院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山东工商学院科研处处长唐松林告诉记者:“我们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更多专家教授走进企业、服务产业。”
在对接高端装备产业方面,该校与烟台中科网络技术研究所、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实现了10余项成果转化,近三年助力这些企业增加了两千余万元的销售额。同时,为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该校还与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烟台持久钟表有限公司等共建省级平台。
“近些年,我们的大部分科研课题都来自企业实际需求。”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林忠海说。例如,为满足烟台蓝岛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达驰阿尔发电气有限公司的需求,该学院教师承担了“智慧填埋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展示平台开发”课题,开展了“多模态感知的智能封闭母线关键技术研究”。
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我们与企业共同成长。”在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杜曙光看来,与企业合作并非单向输出,而是推动了学校科研和教学变革。
“学校要求我们走出实验室,深入企业一线。”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马骏杰表示,在企业里,他们更关注产品在市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今,马骏杰专注于PCS(电源转换系统)逆变器的控制问题研究,他参与的相关项目获得2023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
“通过学院的科研平台,我们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山东工商学院学生崔传宇说。他和团队成员参与了安丘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多智能体协同自动化装卸车项目,并获得了11项发明专利授权,部分专利已经实现落地转化。
学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实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四方受益,有力推动了山东工商学院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该校的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了学校ESI前1%学科“零”的突破,同时,有3个学科入选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我们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山东工商学院院长陶虎说。